杜甫的倦夜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7 19:16:19

全诗是从两个方面体现杜甫的倦意的:

1、从对环境的细致刻画侧面体现诗人身之倦。从全诗描绘的“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读者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

2、另一方面则是从对于诗人的心绪的抒发正面体现诗人的心之倦。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因此感到心倦。作诗之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公元763(广德元年)旧历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新唐书·吐蕃传》)。北方广大人民又一次蒙遭战祸,“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这时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据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广德二年),自身虽未直接受害,但他对国家和人民一向怀有深情,值此多难之秋,他怎能不忧心如焚!“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老杜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下面给出原诗作为参考:

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