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急需 文化苦旅中吴江船的600字读后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5:07:27
3分之1写到原文
3分之2自己感想
我豁出去了!谁写得好,我把我所有分都给他了!我急死了~~

其实写下这个题目之前,已经写好了另一个关于《西湖梦》的。因为心里总觉得身在杭州,自然与西湖有着割不断的牵连,而我自己也对西湖有着很深的了解及感触,但终究还是没有提笔去触及西湖,或许是因为它太美了,美得让我都不敢去碰它,另外余秋雨本人也提到了“西湖的文章实在做得太多了,做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做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毕竟他也算是文学的泰斗,经多次违避,可最后笔头一抖写下去,而我却不能,怕是又如小学生写游记一般的口吻写不出我对这汪湖水所浸透着的深沉。翻遍全书,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这篇再普通、透明不过了的《吴江船》,可能是因为刚翻过《借我一生》的缘故吧,这篇散文和《借我一生》有着抹不去的因缘,沉浸着余秋雨一生太多的梦靥和悲哀。
“枫落吴江冷”,余秋雨赞叹这句诗写得无可匹敌,高妙得让人嫉恨。细读之下,的确有一番肃杀凄美的意境。然想必在余秋雨眼中看来,这“冷”却另有一层深意,在当时阴冷、混乱的社会大背景下,包括余秋雨在内的一群才华横溢、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吴江附近的一个农场进行劳动。这儿,一个他们之前从未熟悉的地方却在历史的文化大潮推动下,戏剧性地成为了他们之后几年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一个锻炼他们、改造他们甚至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普通农场。
前一阵子,在校图书馆借来了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可惜因为考试及借书期限的问题,只是草草翻了翻。这是一本回忆录性质的书,戴上“余秋雨封笔之作”的头衔,记录了余秋雨本人在文革期间的一系列经历。且不说那些网上的人将余秋雨及这本书的真实性骂得有多么体无完肤,这本书怎么说也或多或少地记录了一部分余秋雨在文革期间的真实境况,与这篇《吴江船》大有关联。
作家大多爱书,尤其是到老年,更希望拥有一个像样的书屋,这是余秋雨的原话,由此可知其本人是怎样的爱书,这点从《风雨天一阁》中也可看出。如此爱书之人在农场劳动的那段时间自然也少不了书,然而这个时期却正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又一个对书本极端漠视的悲哀时期,于是,出现了又一件与当年焚书坑儒极其类似的事件:烧书。“书太多,烧了好久,火光照亮了松陵镇上的千年古松。”一把火,烧掉的绝不仅仅是一船书本那样的简单,它烧掉的,还有几千大学生的梦。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一个有意思的片段,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说到:由于他自小长在农村,干活又有劲,所以被选为一个小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