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有关资政新篇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6:13:50
资政新篇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当时中国正处于什么状态,同时间发生了什么大事?
为什么当时 中国还缺乏实现这一纲领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
为什么它没有、也不可能付诸实施?

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1859年,洪由香港展转来到天京(南京)不久提出,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前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开端。中国当时国内封建势力十分强大,而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也不希望中国的资产阶级发展,他们只希望中国永远是他们的殖民地。在这两方面因素影响,中国资产阶级发展异常缓慢。至于资政新篇,当时太平天国本质上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他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所以这个资政新篇不过洪仁玕的一相情愿,是不可能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处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太平天国起义。
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还很薄弱,不能支持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农民阶级很强大,但《资政新篇》不代表农民利益。
中国当时国内封建势力十分强大,而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也不希望中国的资产阶级发展,他们只希望中国永远是他们的殖民地。在这两方面因素影响,中国资产阶级发展异常缓慢。至于资政新篇,当时太平天国本质上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他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所以这个资政新篇不过洪仁玕的一相情愿,是不可能实现。

太平天国后期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处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资证新篇》没有体现农民的基本需求,所以无法实施。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己未九年(1859年)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洪仁玕(公元1822—1864年)是洪秀全的一个族弟,在洪秀全创“拜上帝会”的时候,他就积极参加,随同洪秀全做宣传工作。他于太平天国后期才到南京。洪秀全封他为干王,任命他为军师,“总理朝政”。他一跃成为太平天国的第二号人物。他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向洪秀全呈奏了一篇文章,称为《资政新篇》。这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 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赞同。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