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春节 谈谈看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20:09:33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终年酿造的淳厚的味,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节日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来的韵味。向你的长辈了解传说的春节,然后联系现在,谈谈你的看法,说说如何架起一座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桥”,重帱一个金色的春节。

帮我做了这道题!20分!好的再加10分

(*^__^*)... 据一项民俗调查显示,对于现代人来说,传统的春节民俗文化已经不那么熟悉了。很多人担心现代人的春节活动趋向简单、实际,会造成传统的民俗文化的流失。
寻找失落的年味
所谓年味淡了,实际上是相对而言的。如今,每到过年时分,人们会在内心不由自主地把眼前过年的情景 进行“时空切换”,于是旧时“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的那种强烈希冀,那种“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的倒计时氛围不在了。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因全身心操办年节而提起来的心劲没有了,浓浓的年味,自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物质基础”。
旧时所谓的年味,主要体现在到处洋溢着一种拜亲谒友的浓浓氛围,可如今,挂个电话,发个短信,所有的亲情表达都能“搞掂”。而新流行的种种“都市文明”元素,不仅难以营造出一种旧时过年的文化氛围,更难以承受传统年文化的传承重任。
年味像固化的山 年俗像流淌的河
亲情的期许、路途的拥挤、商场的人流、饭店的忙碌……不是年味是什么?
“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包含了诸多的精神涵义:团圆,欢庆,祥和,平安。”民俗专家冯骥才说,年味淡论者,只是谈一些传统年俗的式微,错把年俗当年味、过年的样子当过年的内核,混同了春节符号的诠释形式与春节符号的人文内涵。
或许,这样的理解更接近事实:作为春节人文内涵的年味,像座固化的山,不为沧桑之改而移;作为春节装点的年俗,像条流淌的河,随斗转星移吐故纳新;它们的内在关系则是,河绕山流。不是年味在淡,而是年俗在变。

近些年来有不少人在抱怨,说春节越来越没有意思了,而在抱怨的同时总是把美好的回忆指向过去,指向童年,把这份节日的意义保留在童年的记忆里。然而,节日真的没有意义了吗?我们是否还需要节日?节日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意义?为什么在童年的记忆里节日是美好的呢?

迦达默尔说:“什么叫庆祝一个节日?就是把一切各自忙碌的人群结合到一个突然静止的时间中去。”节日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它是一切人共同的时刻。平常人们被紧张的工作所包围,人们因工作总存在着利害冲突,甚至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工作中感到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