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中央军的地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1:25:05
中央军在国民党内部处于什么地位?

国民党军的派系,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一是历史渊源,二是人事派系圈子。历史渊源是先天的因素,人事圈子是后天形成的,本文侧重于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来分析。
关于“中央军”这个名词,大家可能用得多了,熟视无睹,但是要给中央军的范围下出准确的界定,却没有严格标准。
以与蒋亲疏关系来看,大体分为以下3个层次:
(1) 黄埔嫡系将领统率的部队,称中央军嫡系;
(2) 蒋在北伐及历次的军阀混战中不断收编的部队,在中央序列内,但是仍保持相对独立人事体系的,称中央军旁系,多为被收编的北洋部队。这类部队不少被中央嫡系部队吞并改造,变为嫡系。
(3) 在军阀混战中被蒋(或其他军阀)打败,失去地盘,编入中央序列,但是仍保持相对独立人事体系的。与上一类不同的是,这些部队出于地方实力派,失去势力后仍与地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广东的19路军、广东的薛岳、湖南的谭延闿/鲁涤平等部。
下面对各支部队作粗略的介绍(1931-1936):
一、中央嫡系。
中原大战时期,严格意义的中央军只有6个师,这是蒋军嫡系的雏形。
第1师:北伐时期的刘峙第2师,后来交到胡宗南手上,扩展了第1军,“西北王”的核心部队。
第2师:北伐时期的第3师第14师等合成,师长先后有顾祝同/楼景樾/黄杰/郑洞国等,后与25师合编为关麟徴的52军。
第3师:北伐时期的第20师,师长先后有钱大均/陈继承/李玉堂,后来发展为第10军,以方先觉守衡阳闻名。
第9师:北伐时期王柏龄的第1师。北伐中在南昌受创,回后方整编,重编序列后为第9师,后来发展为蒋鼎文/李延年的第2军。
第10师:由两部组成,一是黔军王天培部的残余,师长杨胜治/方鼎英,二是国民军方振武投蒋后编成的45师,师长卫立煌。后来第10师与45师合并,仍称第10师,师长卫立煌/李默庵,由于部队渊源不好,以及卫立煌与蒋的关系一般,这一部又称中央军的杂牌。
第11师:原福建周荫人部,投降北伐军,先编成17军,后改11师,师长曹万顺/陈诚。这是陈诚“土木系”的根基。
中原大战后,又按德式编制建成了张治中的教导师,随后教导师一分为三,教1师冯轶裴、教2师张治中、教3师钱大均。教1师发展的3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