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改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16:35:46

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的推古朝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贵族奴隶主的保守势力。但改革没有触动部民制,更未摧毁氏姓贵族势力。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苏我氏为自己修建陵墓、宫苑、寺院,又兴兵远征新罗、虾夷(今北海道),造成饥饿死亡,引起人民不满,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更加尖锐。此时,封建生产关系已经萌芽,皇室整顿屯仓,向“田户” 征收租赋,氏姓贵族也有将私地租与百姓的。父权制大家庭此时也从氏姓奴隶主大家族中分化出来,形成大家庭的独立经营。新的封建生产方式要求冲破部民制的桎梏,受到广大部民、奴婢、村社和公田中的氏人的支持。 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归国(此前僧□已于632年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50余年后,藤原不比等于大宝元年 (701)编成日本封建国家最完备的法典《大宝律令》,最后完成大化改新的以唐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
  改新的性质和成果 大化改新是一次社会政治变革,通过班田收授法,将氏姓奴隶主私有的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增加了国有土地。土地班给农民,征收租庸调的国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地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关系,从而削弱了旧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大化改新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改新后,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班田农民从口分田收获,政府采取户籍、计帐等方法,将农民紧缚在土地上。农民有生产资料,虽受超经济强制和剥削,人身不自由,但仍有人格,表明其已属封建农民。
  改新后在封建土地国有制下,生产者主要是班田农民,奴婢只起辅助作用,数目大减。解除豪族对部民的奴役后,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生产积极性提高,7、8 世纪时,生产力有较大发展,国民经济逐步转向繁荣。但班田制实施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土地所有者阶级的形成。班田农民所分得土地的收获往往不抵一家人的口粮,仍不得不租佃公田,在苛重的徭役捐税下,常常陷入破产境地。
  日本有些史学家认为改新诏书中的部分文句系录自《飞鸟净御原律令》和《大宝律令》,因而提出伪诏之说,有人进而怀疑改新的史实。关于改新后的日本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