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的赞助商是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23:51:23
不是说战争就是在烧钱吗,朱棣以区区之地,养活十多万军队,打了好几年的恶仗,(据说还有余力大搞间谍工作),自己的积蓄绝对不够的。而当时形势显然不利于朱棣(理由是到最后朱棣也只是奇袭得手,包围南京),大概也不会有哪个商人或藩王敢资助朱棣,对抗中央(证据是连较强的宁王对朱棣的游说也死活不从,朱棣耍无赖才得手)。那么到底是什么势力在推动这一切呢?总不会是东方的罗丝柴尔德吧。

首先来了解明朝的分封制度。其特点有二:
一:所封之人,所封之国,有他自己的国土。(这个并不是没话找话。。。比如清朝的亲王,就不曾拥有自己的国土,全部必须住在京城里。)
二:所有的封国,在制度许可的程度下,允许拥有自己的军队。并且可以自己筑钱,制盐。仅需向皇上按时交贡就可以。
但是,朱元璋并不傻(他。。。真的很聪明。。真的。)。不可能不会预见到,这种分封制度,将会造成汉朝时七王之乱这类的情况,甚至可能会出现东周时候,皇权名存实亡的现象。因此,他是有所准备的。
其一:通过法律规定了个封国的军队的数量。基本上仅仅就够各地藩王出门气派气派,潇洒一番的。
其二:各封国的主要官吏,必须有中央任命,同时任期到了必须跟换,而且军权必须掌握在朝廷派去的官员(往往是长史)手上,杜绝了君臣合同造反。
其三:规定各个封国的后嗣,必须获得分封,但是分封的土地,需由分出国自己解决。也就是:老子死了,嫡长子将继承老子的封号,同时继承一半的土地,其他的诸子,将降级继承老子的封号,同时瓜分剩余的土地。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诸侯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小,按照规定所获得的军队也越来越小。
其四:各分封国之间,往往阻隔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区域,预防了各诸侯国的串联。
其五:广泛的进行了间谍管理。锦衣卫,东西厂(后来的,这俩倒是和老朱没关系。)遍布全国,并且只对皇帝负责。会吹毛求疵的寻找各诸侯国的动作。
既然老朱已经做了严密的防范。为什么燕王还是能够造反,并且成功了呢?这里不讨论主将的指挥,管理等等其他因素。只是说一下,为什么燕王能够有如此兵力进行勤王呢?
这个不得不说下燕王所处的位置:北平,如今的北京,后来明朝的首都。这里可不是想现在一样的风水宝地。作为当时明朝的最北防线。这里经常会遭受到匈奴,包括北元等的袭击。而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这个地方的也是深有用意的。因为朱棣骁勇善战,将他放在北方的这个屏障,自然非常合适。同时因为有时常用兵的需要。因此,朱棣所控的军队,不仅仅是自己的卫队。还包括了在北方作战的精兵强将。因此。他才有了造反的本钱。

好像不能这么说吧,他那十多万军队主要任务是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军饷有中央政府管着,就是朱棣本人的待遇也绝低不了。所以说钱到绝不是问题,毕竟战端一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