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 色层结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6:43:06
油画颜料的要求,1有实施作用,可以用稀释剂散开。2是粘合作用,把颜料颗粒固定在薄膜里。3是粘着作用,能粘附在底子上,4是光学作用,显现出颜色的色彩。这种颜料的特性和色层的厚薄有关系吗?
胖子盖瘦子,我还是不太懂。它能使画面稳定,保存长久,色彩也能保存艳丽。因为它增加了画面的弹力,内层坚固外层柔软。
按照胖盖瘦的规则,色层越厚就越胖,色层含亚麻油越多越胖。这样的话,画面是从薄到厚的一个过程,但是要后期罩染,不又得施加薄的色层吗?颜色太厚的话透明色也不会透的呀。这一层要做到厚是不是就得在上一层的基础上增加它的含油量和含胶量(加达玛油)使它变胖?
这样画面结构就成了,薄——厚——薄,了?
还有每层之间的衔接剂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怎么配置?润色剂是不是为的是在前一遍底色上画时,使底色的色泽恢复鲜艳便与观察?
还有一个问题,一幅画如果又用这个油又用那个油的,会不会造成画面的不稳定或不好的效果。
如用了生亚麻油又用核桃油,用了达玛油又用玛蒂树脂。

你钻牛角尖了
颜料的成分很简单:色粉+媒介剂
油画颜料的媒介剂就是油(干性植物油,以亚麻油为主),用鸡蛋黄调色那就是蛋彩画,用达玛树脂调色那叫树脂画,用植物胶调色那叫水彩画,油画就是油画。
亚麻油是可以干透的油,干了以后保持体积和透明度,(像食用油就干不掉,放再久也黏黏呼呼所以不能用来画画)。用它调色,颜料颗粒是均匀散布在油层中的,油多的时候颜料颗粒间隙大,所以光线可以穿透色层再反射出来,看起来就透明,油少的时候颜料颗粒间隙小,光线不易穿透,所以显得不透明,但都不是绝对的,是一个度的概念而已。
亚麻油不是粘性胶体物质,颜料层与底料层、颜料层之间的衔接靠的主要是物理作用,胶性底子也好油性底子也好,表面都不是镜面光滑的,用显微镜看有很多鳞状突起,色层覆盖上去,会在底层凹陷处形成突起,干燥后形态固定,就像拉锁的原理一样,抓在底料层上了。所以有人偷懒喜欢用不兑水的乳胶刮底子,是很蠢的做法,形成了光滑不可渗透表面,颜料根本抓不住底子,在未干燥时,颜料是靠色层与底层的真空与外界大气压的作用附着在上边的,一旦开始干燥收缩,空气就会进入两层之间,很容易就会剥落。

这也是为什么油画讲究肥盖瘦,讲究色层衔接的原因,一旦底下色层含油量大了,就会在表面形成光滑的效果,下一层颜色就很难抓住,会剥落。必须尽量保证底层颜料含油量小,色粉颗粒才可能突出色层表面,形成鳞状表面,以抓住下一层颜料。(不论古典油性底子还是现代胶粉性底子),底层都是最瘦的,表面一定是有附着力的,不可能搞成光板一块。

至于色层衔接,原因在于,下层干燥的颜色表面有起伏时,画上层颜色时颜料和笔就无法与色层完全结着,那些微小的凹陷处存有空气,会拒色,这样覆盖上去的色层与色层间会留下许多的气泡,基本上只能靠静电附着着,干燥过程中必然剥落,列宾的《伊凡杀子》就是因为忽略肥盖瘦、色层衔接等细节,十几层颜料层层剥落。

衔接剂需要有表面张力小、可填补细小孔隙、挥发快、可微溶色层表面的品质。所以典型的衔接剂配方是松节油:日晒稠油:酒精=4:1:1。该配方制成品不是溶液而是乳液,易分层,需要用前摇匀。适用于干画法,画前用吹管均匀喷在要画的区域,一定要少喷,喷多了颜色会流汤。喷上去30秒后迅速用手掌揉擦表面,使衔接剂与色层紧密结合,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