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钧 《那树》这篇课文美在哪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6 05:08:00

《那树》赏析(孟庆鹏)

本文通篇用拟人化的手法,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是这篇作品较成功的特点。这悲剧感正是作者通过“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的老树的最后遭遇,象征性地向人们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那使人与自然距离愈来愈远的科学技术,正在以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同步速度,剥离着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层诗意。尽管有些人把这种遗憾当做守旧,闭塞甚至愚昧去嘲弄,但是,也只有现代人在不断开拓的同时,才会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这种困惑和不安。专题和定向的调查纪实文字确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但同时也会因为,那毕竟不是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事,而会多少表现出迟钝或懈怠。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就在人们身边,在通衢一侧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作者的焦虑和不安。笔法细腻朴实,感情沉滞凝重。

拟人化的笔法由远及近,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着读者的感知:“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难道不是只有生命的绿,才赋予了人类生存的天地吗?它不但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千掌千指托住阳光”,在酷暑中洒下一片浓阴;“于是鸟来了”,才带来了孩子们的欢乐;“于是情侣止步”,在树的荫庇下生长着自己的爱恋;即使“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它也默默地站在那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它也只默默地“一厘米一厘米”地生长自己。在这“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的时代,它还在“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几组从不同视角描摹“那树”的文字,细腻朴实,侧重用比喻、借喻的方式,写出老树默默的生命之绿,它的自然生存给人们带来的福荫。如果造化有知,它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但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人类却宣布“那树要偿命”了!文章从这里完全进入了直接的拟人化描写。细腻的笔触则显现了感情的沉滞,使“那树”的死亡形象十分凝重:“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造化之神在沉默中蕴含着悲愤,一切都陷入了沉重的悲剧气氛:“星临万户,天象庄严”,“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作者的笔在谴责之中,带有一股辛辣,“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这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