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陶渊明》怎么写结尾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17:07:44
《我看陶渊明》是我写的一篇作文,评论陶渊明的,有好有坏,开学要交老师的,我就想知道怎么写结尾,谢谢!!!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生活在东晋至南朝宋朝初期,是著名的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陶渊明的祖上陶侃创立了辉煌的业绩,到陶渊明生活的时候,家境已经破落。少年的陶渊明生活贫苦,但是志向远大,学习勤奋。从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陶渊明断断续续地奔走于仕途,最后在彭泽令任上,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田,从此不再出仕,并拒绝刘宋王朝的征召,直至六十三岁病逝。陶渊明的诗歌以及文章,主要创作于归田后的二十多年间,这些作品反映了他的人格思想、诗歌艺术,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海外各国也有巨大的影响。

陶渊明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他生活在东晋时期,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年轻时期,陶渊明渴望建功立业、大济苍生;但在乱世,他无从实现自己的理想,转而退守田园,在贫穷的生活中坚守自己的节操,以立德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这些都体现了儒家的积极影响。陶渊明也受到道家的深刻影响。他委运任化、顺从自然、追求人性的本真,这些都体现了道家的深刻影响。但是,陶渊明的伟大之处,更在于他超越了儒家与道家的局限,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塑造了体现这种理想的桃花源境界,体现了对人类生活的终极关怀,使他在儒家、道家之外,具有了独特的思想价值,也产生了独立的影响。

历史上习惯于把陶渊明称为隐士、田园诗人,也习惯于把他回归田园的行为看成是从现实中退却的消极行为。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陶渊明并非纯粹的隐士,他更是一个思想者,他为自己的理想生活付出了毕生的追求,因此他辞官归隐,决非是做一个现实的逃兵,而是积极地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这种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体现了与黑暗现实对抗的精神力量,对无数后人追求理想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实上,作为田园诗人的开创者,他的思想一直为后代的田园诗人所继承;而层出不穷的田园诗在太平盛世作为理想生活的现实写照,在污浊乱世又成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精神写照。毛泽东说:“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就认为桃花源是太平繁荣的最好象征。

陶渊明给后代留下了一百多首诗歌、一二十篇文章。他在诗文里创造了桃花源境界,也创造了“采菊东篱下”的境界,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也看到了人与人的高度和谐;陶渊明在诗文中塑造了菊花、松树等代表自己人格的意象,让我们看到了他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