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氏大宗祠的建筑时间.建筑来历和建筑意义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2:34:33

文化名城资源,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小洲村内简氏大宗祠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辖内,玉带环绕、翡翠酝酿纯朴的村庄——小洲村内,简区宗祠建于明末清初年间,占地13亩(8671平方米),深三进,共有99个门口,取其于长长久久的意念,当时的建筑精巧、雄伟、壮观。宗祠座北向南,广场四周古树参天,几百年的老龙眼树、老榕树(又称麒麟树)、红棉树等,实为罕见。还有旗杆夹,第一进的大门两侧由花岗石雕成高大威猛的狮子护卫和两个石鼓,里外的鲍鱼台用青石板砌成,两边的仪门直通青云巷和白虎巷。入第二进要经过一大个空间,上级到平台,中堂高8米,长35.4米,宽26.5米,由花岗石、坤旬木料精雕成柱支撑着主体,梁和桁、屏风用坤甸木,精雕成各种图案。第三进高8米,长19.8米,宽26.6米,两侧用石栏围雕成八仙贺寿人物图案,正中悬挂着“祥开瀛水”木匾,木匾由一件巨大的檀香木雕刻而成,两侧有文武楼、灰星楼各二层。整座祠堂建筑基础用青石板砌成,用青砖砌墙,瓦面分二层,底层用衬瓦,上层用几件厚瓦砌成,屋顶正中以龙船造型,上面灰雕造型十分精致。环绕四周的有青砖雕、灰雕、石雕、木雕,有人物、动物、花鸟、水果等等。简氏大宗祠在清朝时期,曾被大火烧过,于1893年重修。在民国时期做过学堂,解放后至1990年用作学校。因文革的洗礼第一进被拆掉,改建成二层楼高用作课室之用,这几十年来的学校生涯,致使简氏大宗祠严重损毁。基于历史的问题,文化遗产,1990年拆除二层楼课室,平整后,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村把简氏宗祠广场和空地,建为村心公园。上面刻着民族对历史文化的创造和记忆,体现了把祖先留给人们的丰厚馈赠。这些老建筑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断绝了历史文脉就无从找寻。一种保护性无疑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