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教人相马典故来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9:54:56
伯乐教他所亲的人相劣马,而教他所憎恨的人相千里马。
这个故事的起源是哪本古书或古文。

<<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
【原文】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马,教其所爱者相驽马。千里之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急。此《周书》所谓“下言而上用”者,惑也。

【译文】伯乐教自己所憎恨的人去鉴定千里马,教自己所喜爱的人去鉴定普通的劣马。千里马很长时间才有一个,所以鉴定的利益来得慢;普通的劣马每天都有买卖,鉴定的利益来得快。这是《周书》所说的“卑下的言论而有上等的用途”,人们常被迷惑。

【说明】如果韩非不加上评语,我们就真的以为伯乐是傻子了。其实伯乐是个非常聪明的人,鉴定驽马时间长了,数量多了,当然也就能知道什么不是驽马,而不是驽马,当然也就是好马了。而鉴定千里马呢?十天半月难得碰上一个,甚至十年八年也难得碰上一个,学习时间也就相应地少了许多,更不要说利益了。由此看来,教自己所憎恨的人非常高深的学问、教自己所喜爱的人普通日用的学问,确实是一种好办法。所以我们看问题千万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要仔细思考才能弄懂其中的奥妙。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
有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很稀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但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将马找到。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