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日晷时间问题,请解释一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9 08:08:28
一更、两更、三更、时辰、子夜时分、三更半夜、午时三刻分别是折合现在的几点?
各位科学大师,帮帮忙,小学老师的作业。
急呀!!!!!!!!!!!!!!。。。。。。。。。。

(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
二更是亥时,即合现在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
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时辰:旧时计时的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
子夜时分是半夜23到1:00之间
三更半夜是午夜十二时。指深夜。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十五分钟到正午十二点,即十一点四十五分。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