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日治时期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3:01:37

我不太了解,但是我知道一点,那就是日本对台和东北伪满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日对台当年是看做自己的领土进行建设的(当时的情况从法律上说也确实如此,直到2战后,台在法律层面上才重新归属我国),而且可能因为台也是岛屿,日天然对它有好感。
日是岛国,可能潜意识里感觉东北并不安全。

从公元1894年日军发动“甲午战争”的前哨战—丰岛海战起,日本就开始在清廷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的约定下,展开了对台湾、澎湖等地长达51年的殖民统治。

事实上,为了殖民的利益,在发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早已派出许多人员以各种名义来台,对台湾的环境与各种资源着手调查。所以台湾一到手之后,日本官方就逐步依照日本国内需求的优先级,展开交通建设。当时台湾最重要的木材、蔗糖、樟脑油、硫磺,还有北台湾的金矿、铜矿与煤矿等天然资源,都需要快速而安全的运输,因此日本当时技术发展最成熟的铁路,很快在台湾推动起来,连糖厂外围的甘蔗田也都有“小火车”的轨道。同时配合基隆与高雄两大港口的建设,这些重要物资就被装载上轮船,送回日本。

随后,为了通信与殖民统治管理之便,台湾也发展了电信线路的铺设以及广播电台的架设,并建立了南北重要城市地区的电力供应。其后为了向太平洋各地侵略,日本更在台湾建立了多个海空军基地,国民党政府接收后还继续沿用并扩建。

以上这些现代化建设,虽然初衷是为了殖民,但是随着时间一年一年过去,在日本军警的高压逮捕与追杀下,台湾的抗日行动渐渐后继无人,治安状况变得良好,再加上地缘与日本相当接近,日本国内舆论也希望把台湾变成日本国土的一部分,因此各项建设从城市逐渐延伸出去,最后变成了收买民心的资源。甚至殖民后期派到台湾的殖民长官,因为基础建设都已完成(台北市甚至已有自来水管网),便积极促成皇族来此度假,藉以肯定治台的功绩,让官运更为亨通,可以回到日本国内高升。

1945年10月25日国民政府代表何应钦接受日方代表签下投降书的地方“中山堂”,是个仿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其实当时叫“公会堂”,原本是为了接待日本皇太子来台游览、专为接风宴会而建的接待厅,但皇太子行程一直顺延,到了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承认战败、无条件投降为止,这个公会堂始终没有发挥日本人原来设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