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两个词语的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7:21:15
1、霸陵
2、晁错之策
就这两个,实在不懂。
多谢回答。

霸陵 bà líng

即 灞陵 。 汉文帝 陵名。《史记·孝文本纪》:“治 霸陵 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后汉书·逸民传·韩康》:“ 康 叹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有药为?’乃遯入 霸陵 山中。” 后蜀 韩琮 《杨柳枝》词之三:“ 霸陵 原上多离别,少有长条拂地垂。”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一折:“现如今 章台 怕到春光尽,则这 霸陵 又早秋霜近。”

[晁错之策]
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御史大夫陶青为丞相,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从此晁错位列三公,这是景帝二年(前155年)的事。晁错位高权重,就向景帝再提削藩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削藩策》。
晁错指出,高祖封同姓王,仅齐、楚、吴三个王的封地就分去了天下的一半。他主张对犯罪有过错的诸侯王,削去他们的支郡,只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郡县都收归朝廷直辖。晁错特别指出危险性最大的吴王刘濞,先前因为吴太子和文帝的皇太子(即后来的景帝)下棋时被打死,吴王就心怀怨恨,假说有病,不来朝见,按法律本应处死;文帝不忍治罪,赐给几杖,恩德极厚。但吴王不改过自新,反而更加骄横放肆,公然开铜山铸钱,煮海水熬盐,招诱亡命之徒,蓄谋反叛作乱。晁错认为,对于吴王刘濞,削他的封地会反,不削他的封地也要反。削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小;不削他的封地,反得迟,祸害就大。晁错认定刘濞等诸侯王必定反叛,确实很正确;但他所提出的削地的办法,却有人为地激化矛盾的因素在里面,与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逐渐削弱的办法相比,不免性急了一些,效果也是不同的。
这个《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引起极大震动。景帝下令,让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议论,大多数人知道景帝是完全支持晁错的,因此没有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皇太后的亲戚)公开站出来表示反对,同晁错争论起来,从此他们之间就结下了怨仇。最后,景帝决定: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更改了法令三十条。这样一来,诸侯王们都起来强烈反对。
晁错强行削藩,冒着极大的风险,把自己放到了非常危险的地位上,这一点他的父亲也感受到了。于是这位老人就急急忙忙地从颍川老家赶到长安去找晁错,对他说:“皇上刚刚即位,你在朝廷当政,侵削诸侯王,使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