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有哪三个部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4:23:43

内耳(internal ear)由于结构复杂,又称为迷路,全部埋藏于颞骨岩部骨质内,介于鼓室与内耳道底之间,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骨迷路由致密骨质围成,是位于颞骨岩部内曲折而不规则的骨性隧道。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一封闭的膜性囊。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的腔隙内被外淋巴液填充,且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
一.骨迷路
骨迷路(bony labyrinth)沿颞骨岩部长轴排列,由后外上至前内下共分为三部即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1、骨半规管(bony semicircular canals) 位于颞骨岩部的后外上方,是三个“c”字形的骨性管道,按照各自与颞骨岩部长轴的关系分为: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三者互相垂直排列。前骨半规管凸向上,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垂直;后骨半规管凸向后外,与颞骨岩部的后段接近平行;外骨半规管凸向外侧,呈水平位,又称为水平骨半规管。每个骨半规管有两个骨脚,较细的一端为单骨脚,粗的为壶腹骨脚。其中前、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为总骨脚,故三个骨半规管以五个孔开口于前庭。
图示:1、砧骨 2、锤骨 3、鼓膜 4、蜗窗 5、咽鼓管 6、耳蜗7、前庭蜗神经ⅷ 8、半规管、壶腹、椭圆囊、和球囊 9、位于卵圆蜗(前庭窗)上的镫骨
2、前庭(vestibule) 位于骨迷路中部,是一不规则、扩大的腔隙,其前下方有一大孔与耳蜗相通,后上方以五个小孔接骨半规管。前庭内侧壁邻接内耳道底,有神经穿过。前庭外侧壁构成鼓室的内侧壁,此壁中部的隆起称为岬,岬的后上方有卵圆形的前庭窗,被镫骨底封闭;岬的后下方有圆形的蜗窗,被第二鼓膜封闭。
3、耳蜗(cochlea) 位于前庭的前内下方,形似蜗牛壳,由骨螺旋管围绕其中心骨轴(蜗轴)构成。耳蜗尖端称为蜗顶,朝向前外侧;耳蜗底部称为蜗底,对向内耳道底。蜗顶至蜗底之间锥形的部分称为蜗轴,由骨松质构成。蜗轴内有蜗神经血管穿行。自蜗顶至蜗底由蜗轴向外侧发出一骨螺旋板,骨螺旋板的游离缘呈镰刀样的薄骨片,在蜗顶处与蜗轴之间形成一孔,称为蜗孔。骨螺旋板伸入骨螺旋管内,但未达到骨螺旋管的外侧壁,其间缺损的部分是膜蜗管附着的基础。由于骨螺旋板和膜蜗管的存在,将骨螺旋管的内部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称为前庭阶,与前庭窗相连;下部称为鼓阶,与蜗窗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