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胜过万卷诗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6:50:46
俚语:开言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
《红楼梦》揭示出了人类童年时期,母性用责任和义务,创造出了人性。使人性成为自然界的特性。用顽石“通灵”,演示出“赤子之心”的传承。
为什么可以胜过万卷诗书?
网友的回答:美则美矣,了却未了。倒也难得。《红楼梦》开篇用女娲氏,写出母性里的自觉为人的成分,是构筑人性的要素,并发展成舍己为人的社会意识形态,被作者誉为流淌着人性的“甘露水”准确又传神。然后,用“赤子之心”的童真,慰藉着母亲渴盼的期望和寄托。

红楼梦一书涉及的领域很多,其文如行云流水,酣快自如,字字珠玑,又百科全书之称,是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有一个朋友问我是不是没看过红楼梦的人算半个文盲,我说不是,你看红楼梦之前你可能认为你是个学者,看完红楼梦之后会发现你就是文盲

一点关于《红楼梦》的感想

宝玉初见黛玉,便形容她:“两穹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其实我一直不喜欢这个虽然是倾城倾国却又多愁多病且一味孤芳自赏的水一般的殇花女子。固然黛玉的才情不可否认,但她成天自怨自艾及弱不禁风的样子,也着实叫我不痛快。当然,黛玉也有使我叹服不已的“焚稿断情”的清烈。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卓文君式的“闻君有两意,特来相决绝”一些吧!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写黛玉葬花的诗句。或许对于一些人,红颜早逝,反是一种幸运。否则,等到日后一人对影自怜,更悲戚。

至于宝玉,很矛盾了。看他对家中林妹妹的痴情,想不感动很难。每每看到宝玉说:“任凭那若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起化烟,化灰……”总是忍不住释卷。在那时,一个男人,不恋功名,不恋富贵,只是心系家中那袅袅婷婷的神仙妹妹,实属不易呀!但同样因为他是否个男人,我又思量出对他的不屑来了。你说贾宝玉好端端一个大男人,却偏偏弄个名号叫“怡红公子”,好住不住又住进怡红院里头,这名字怎么听怎么像是“洇花之地”,于是无端的就把这宝哥哥和“老鸨”联系起来了。之后再读《红豆词》总觉得不是滋味,什么“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花柳花满画楼……”么,整一个同性恋。

暂且打住吧。

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就像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直为我们耳熟能详:两个相恋的人,却不能终成眷属。实际上也不是我对黛玉有偏见的缘故,但终究觉得他们俩的结局完全是天注定了的。“自古多情原多病”,纳兰的这句诗不可能来的毫无根据,而个人以为,用来形容宝玉和黛玉是再恰当不过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这是第一点:多情多愁又多病。第二点,就是缘份的问题了。你想啊,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