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到底有何异同?为何互不相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0:14:56
我从网上搜索了一下各家的思想,但是我实在是看不出来区别,请高人指点。
下面附我搜到的各家思想:

因为字数太多,请各位看我的空间:
http://hi.baidu.com/%C6%B7%BB%A8%C9%D9%D2%AF/blog/item/e5af79016b75a1097bec2cfc.html

儒家提倡“仁”,仁者爱人,就是关心爱护他人,克己复礼,孔子主张以“德”化民,以“礼”治国要求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反对残暴统治和任意刑杀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爱一切人,互助互爱;道家的嗲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庄子提倡遵循人性本真和自然规律,顺其自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和加强中央集权,保证法令贯彻和执行。
诸子百家都相信自己的治国主张是正确的,虽然相互之间有相同的地方,比如儒家和墨家都反对战争,主张爱惜百姓,但又由于观点差异相互攻击,墨家反对儒家的厚葬,儒家攻击墨家”无君无父“。相互之间观点的抨击和融合,造就了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成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景观。

  儒家: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