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怎么理解,语文高手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13:38:35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这句怎么理解???????????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这是连贯的几句关于回忆画面的罗列。要问“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这句的意思其实也就是在问这一整段话的意思。通过连续不断对祖国山河在战祸前景色的自然、美好的回忆而为下文描写的已经处于破败和屈辱中的祖国形象做出铺垫,强化对比效果,渲染激愤和悲怆的氛围。
类似于中国古诗里“互文见义”的作用;这几句的形式是雷同的,通过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反复强调的效果,如果朗读,就会明显感到语序上呈现出的递推以及语气需要越来越轻缓深情。这才是这几句在诗歌结构中的真正作用。如果单就“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一句而言,其实就是一幅关于人和黄河过去自然亲近、黄河水也自然地流淌的画面描摹。你要说有更深一层的情感就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我国现代诗歌的结构变化往往更比其语词熔铸在彰显主题中意义重大。这和古诗重视语词的效果是不同的。
送一句话给你:诗歌是情感的肌理。不要妄顾整段话在全篇中的意义,而死死抠住作者表达个人化感触时的某一句或几个特定词汇而钻牛角尖。

在指间滑出的水夹泥沙(水夹杂着泥沙)是这黄河的。

无意义,好听而已。

中国母亲受到侵略,流的不仅是血液,还有精神,宝贵的民族文化!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这是直观式描绘中存在的想象与虚拟,是诗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一幻觉得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