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的现代传播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20:20:15
文学名著旧的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和 文学名著的 现代传播途径 或是影视剧对文学作品传播的影响
帮忙找一下资料 急着用 谢谢

人类几千年的文字文明史中,曾经出现过的书籍可以千万、亿万计,真可称得上是恒河沙数。但真正被誉为名著和经典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少而又少。名著,即指有价值的出名著作;经典,即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名著和经典,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缩写,能够穿越时间的隧道和历史的长河,为人们所长久研读。名著和经典所表述的是思想的传承谱系中的精华,是各民族文字表达的典范之作。名著和经典的影响潜移默化,可以沉淀在个人的行为举止中,成为一个人思想中最深沉的基质。因此可以说,是名著和经典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注解着时代的精神风向。

有人曾说,所谓名著与经典,就是众人皆知其名,却又没有读过的大部头书。虽为戏言,但也不无道理。没有读经典名著的原因很多,概言之,无非有以下几点:一是篇幅问题。不可否认,相当部分的经典名著卷帙浩繁,让人望而却步。二是内容缘故。名著的内容博大精深,但有的表述艰深,有的表述晦涩,有的是为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同行所撰,有的是对此颇有研究的后学所增补和改写,等等,给后世读者凭添了些许理解上的跨度。三是翻译的原因。无庸讳言,由于西方经典文本语句欧化,不合汉语的阅读习惯,兼之译者行文风格不一,以己言来表述原作者之意,还有的一再转译,文意失真,语义走形,凡此种种,无疑都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世界社会科学名著速读》这个导读本,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而产生的。

名著导读,首先是选。鲁迅先生曾说过:“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世界社会科学名著速读》在选择上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以西方原著为主,二是各时代兼顾,三是重点流派突出。中国近代伊始,便是欧风弥漫、西学东渐的过程,现代化虽不能说就是西化,但以西为师之风由来已久,拿来的精华有赖于西方也很多,学界对西学的认可与推崇,早成公理。况且西方学科发展成熟,范式早成,所以很自然侧重西方经典。西方文化命脉系于古希腊文化之精髓、基督教之神韵、罗马法之风采,源远流长,传承数千年,泽被来者。中华文明独树一帜,可以说是唯一延续衍生的文明,自具其特有的向心力。文化的发展脉络,在不同时代有迥异的主题,不同时代的经典按序顺列下来,就是一部大略的文化发展史、思想演变史。各个时代都是历史的逻辑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样,各个时代的经典也是逻辑的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此各代兼顾,顺序排列,可谓异彩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