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康教育的知识,要包括生理和心理,要长,19号中午前截止!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7:30:52
老师让办板报,速求,好的话追加悬赏!!!!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个人的健康和寿命40%取决于客观因素,其中15%在遗传,10%在社会因素,8%在医疗条件,7%在气候影响,而60%取决于自己。目前国内外认为影响健康因素分成七大部份:健康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影响、经济状况、个体健康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以及生物遗传等。
世界卫生组织给予健康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世界卫生组织据此制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加深,健康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在198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年会上,与会代表们又为健康补充了新的内容:“健康的定义还必须包括提高道德品质。因此,健康应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后三者为心理卫生的任务。”正是这一健康的新定义,促使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变化,结束了“无病就是健康”的旧观念。理论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逐步重视起了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们都希望健康,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和幸福的源泉。任何时代和民族均把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单一维度、消极的健康模式向着多维度、积极的整体健康模式发展,加深了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健康事业的发展。
传统的健康观
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文化、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将有无疾病视为健康的标准,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这个单一维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