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门大街的变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4:14:36
越详细越好,这回我得围绕“变化”写作文!
也不一定非得是前门大街的变化,只要是北京的变化就行。好的奖10分!乃至更高! 急求呀......大哥大姐们......
回匿名,别糊弄 。
回中国南通书生,你写的,晕......

三月,一个春意盎然的上午,我如约来到北苑一个充满浪漫而优美的小区——茉莉园采访,主题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给北京市居民住房带来的变化。

2000年建造的茉莉苑小区,高楼鳞次栉比,座落有致,四周绿化带,平坦宽阔,特别是小区中央的一池泓水,使人感到小区充满灵气。我走进3号楼,乘电梯到16层,敲开了赵大爷的家门。

赵大爷今年76岁,精神矍铄,退休前在化工总厂任工程师。他热情将我让进门。“好大的客厅!”我情不自禁地说。赵大爷高兴地边为我递茶,边说:“一般,一般”。然后介绍说,他是2003年买的这套房,三室一厅,总面积142平方米,客厅将近40平方米。他接着说:“不怕您笑话,刚搬来那会儿,我连着三天睡不着觉,那叫一个兴奋,真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我从心里感谢国家的改革开放,感谢党和政府实行的房改好政策。”阳光通过宽大的落地窗纱幔,斑斑点点洒满客厅的每一个角落,也洒在赵大爷沧桑、褶皱,但又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脸上。

说起改革开放给北京人住房带来的变化,赵大爷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说,我亲身经历了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以前,是居者“忧”其屋,到了上世纪初,初步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现在,政府帮助我们继续奋斗,向着居者“优”其屋迈进。他慢慢地回忆着…….

早在70年代,赵大爷一家祖孙三代8口,住在总共不到24平方米的两间平房里。那个年代提倡的是先生产,后生活;高积累,低消费,住房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1978年,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仅仅4.2平方米。后来赵大爷的儿子结婚,家里实在住不下,只好就在屋前搭了个小棚子,仅能放下一张双人床。还不如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张大民一家的居住条件。屋里基本上没有家具,换洗的衣服、被褥就放在几个纸箱子里。天气好,可以在外边做饭,遇到天阴下雨、下雪,只好把生好火的炉子搬进屋内做饭,房间充满了油烟。

那时期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等、靠、要”三个字上。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赵大爷也是这样,期盼着单位分房能尽快轮上自己,而在他所在的国营化工企业,不知有多少人在排队等房。分房的情景,赵大爷至今记忆犹新:“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送礼、递条子的,等结婚娶媳妇的,拿菜刀威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