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青玉案 改编成记叙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06:12:03
如题… 老师出的作文题目… 好难… 采纳的我还会加分。 很急!

网上搜索的,可以借鉴参考,算是抛砖引玉吧

幼年时心地单纯,偶尔得到好玩具、好衣服、好吃的东西尽是乍然的惊喜,所以叫人再度企盼。长大了,才慢慢体味到不是所有的回首都是喜悦,人生的无奈,往往在于千百度寻觅后,再回首,灯火早已阑珊,却无人能在夜的尽头守候。于是再读这句词,心中便常常漫起苍凉与悲哀。
每个夜晚,等屋内所有的人都睡着了。为了安静于最难得的一刻,然而周围的寂寂,无人依附的默默令回眸者陡然热泪盈眶。心中尽是曲终人散的恐慌。
直到那么一天,我在惶惶孤寂中,在嘈杂喧嚣的城市中找到了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可以面对那人作尽游刃有余的叙述,却无法独自的面对自己。在黑暗尚未浸没的黄昏,在星光煜煜洞穿的午夜,精谧中梦回时,逐渐生动起来的我,已感到异常的幸运和幸福。
然而在现实的尘俗中跋涉已久的我,终究竟还是世俗女子,太多的无奈无法释怀。于是,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喧嚣殆尽后的清冷中,如果没有人相伴的话,我只想单单纯纯的品味寂寞,顿悟平凡人生的现实性,真正的去拥有自己,因为真正拥有自己的人都会拥有一种信念、一份执著,诚然拥有一个对生命最大的承诺。

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