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官鬻爵 的具体释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00:28:24
准确具体

词目 卖官鬻爵
  发音 mài guān yù jué
  释义 鬻:卖。形容政治腐败,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指当权者出卖官职、爵位以聚敛财富。爵:爵位,君主国家封的等级。
  出处 《宋书•邓琬传》:“琬性鄙暗,贪吝过甚,财货酒食,皆身自量较。至是父子并卖官鬻爵,使婢仆出市道贩卖。”
  示例 昔黄巾造反,其原皆由十常侍~,非亲不用,非仇不诛,以致天下大乱。(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
  吴楚七国叛乱,国内政治局势动荡。李广为骁骑都尉,冲锋陷阵,勇冠三军,在昌邑城夺取叛军的军旗,威名显赫。三个月后,“七国之乱”被平定,李广却没有得到爵位的赏赐,被任命为上谷太守(在今河北的中北部),抗击匈奴。
  人们替他惋惜,说他不应该身为汉将,却私自接受梁王赠予的将军印,犯了政治错误。李广从此成了边将,转战边关,一直在太守职位上徘徊,从来没有任何提拔,直到最后在一次追击匈奴的战斗中迷失道路,引咎自杀。
  他一生做了二千担的官四十余年,从来没能得到封侯,太史公只得感叹“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李广曾任卫尉和郎中令(即光禄勋),光禄勋位列九卿,是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之一。尽管当时爵位可以买卖,李广也想花钱买个爵位,但一来,他想要的“列侯”并不在售货单上,二来,李广每次得到的赏赐,基本都分与部下的将领士兵,他本人并无余财。
  中国的卖官鬻爵始于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那年蝗灾大疫,皇府准许百姓交纳粟米千石者,进爵位一级。《史记·秦始皇纪》载:“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在秦代爵重于官和“官、爵合一”。拥有许多权益,包括益田宅、给庶子、赐邑赐税、免除徭役、豢养家客、减刑抵罪、赎取奴隶等等,这明显比居官俸禄要优厚得多了。更重要的是“爵”依然被视为地位之根本。
  汉初承秦制,汉代军功爵拥有的特权和优待虽不及秦代,但仍具有实际价值。汉代的卖官鬻爵始于惠帝六年(前189):“令民得卖爵,”《汉书·惠帝本纪》载:“令民得卖爵”。
  到了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边塞粮食运输困难,他便采纳晁错的建议,以爵换粟,使天下入粟于边。《汉书·食货志上》载:“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于边,六百石,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