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吴伯箫的资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3:20:50
只求质量,不求数量
求求各位朋友,谢谢。谢谢,再谢谢

吴伯箫 (1906年03月13日——1982年08月10日) 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1906年出生于莱芜吴花园村(今属莱芜市莱城区)一半耕半读富裕家庭。7岁从父读书。1919年考入曲阜师范学校,任学生会干事。五四运动期间,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4年夏师范毕业后,经同乡介绍,到孔府家馆任英文教师。1925年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期间,参加群新学会,秘密阅读《共产主义ABC》 《夜未央》等书刊,在京报副刊发表《白天与黑夜》、《塾中杂记》等文,发表在《京报》、《晨报》上。后来又写了《羽书》、《马》等,收在生活出版社出版的《羽书》集子里。与曹未风、成启宇合办《烟囱》杂志,共出版10期。1931年夏毕业后,在青岛大学校长办公室任事务员,结识闻一多、洪深、老舍、王统照、孟超等,常定期聚会交流。1935年,任济南乡村师范教务处主任兼国文教员。暑假期间回到青岛,与老舍、王统照、洪深、臧克家、王亚平等创办《避暑录话》。“一二九运动”后,为使学生免遭军阀迫害,力主提前放假,组织学生回家乡宣传抗日救国。1936年,任莱阳乡村师范校长。抗日战争后参加革命,1938年4月,长途跋涉到达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时,毛泽东同志为他题词“努力奋斗”予以勉励。11月,任八路军总政治部抗日文艺工作组组长,赴长治一带工作。1939年,回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参与编辑《文艺突击》,并兼任中国女子大学教师。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政府教育厅任中等教育科科长。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毛泽东同志的讲话,进一步确立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1945年11月,任华北联合大学(驻张家口)中文系副主任。不久任东北大学(驻佳木斯)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学院副院长、副教务长。1949年7月,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被选为文协委员、秘书长。解放后,他主要从事语文教材编审的领导工作,长期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并坚持散文创作。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今沈阳师范大学)副院长。1954年春,调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参加编辑《文学》课本,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并负责《文艺学习》《语文学习》诸刊物编辑出版工作。 1956年10月,赴民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六○年代初,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