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淮官话洪巢片的问题?(满意高分追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16:26:46
请教:1、镇江话溯源
2、扬中方言概况
3、扬中方言溯源
4、江淮官话洪巢片的形成及概况
5、江淮官话洪巢片中“蛮”的常见用法及固定搭配
多谢!

镇江属于江淮方言区。包括市区、句容、扬中市,涉及人口约187万。
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或失在浮清,或滞于重滞。"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言区,横亘江苏中部、全省遂成为三个方言区。
从商周两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向南两个方向发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诗经》国风中《周南》有《汉广》,《召南》有《江有记》,都是江汉地区的诗,可以称?quot;楚风",说明殷周之际这里已被视为诸侯国之列,语言文化已经华夏化了。周初周公旦曾率军东证,战胜东夷,但是南面今江苏安徽境内的徐夷、淮夷仍很顽强,曾多次与周互有攻伐:战争使敌对双方进行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到春秋时期,徐夷、淮夷才被吴国征服,今江苏全境几为吴国所有。这时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与蛮夷各族共同接受华夏文化。东周以来楚国向东扩张,吴楚连年战争,虽然楚国失败,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进文化反倒因战争更多更快的传入吴国,加速其华夏化的进程。这时吴国与中原内地的往来也颇为频繁,公子季札访问鲁、齐、郑、卫、晋诸国,表现了很高的华夏语言文化修养。晋国助吴攻楚,还派去战车队,教以战法。齐国军事家孙武训练吴军,齐景公还把小女儿嫁给吴王阖闾的长子。孔子有一位大弟子言偃(子游〕是吴人,曾在鲁国任武城宰。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吴,过江时渔父唱歌示意,语言可通。还有文种、范蠡也是楚人,他们到越国做官,出谋划策,语言上也没问题。所有这些都表明吴越两国已经放弃原来的蛮夷语言,成为与楚方言相近的华夏语的一个方言。战国时期,楚国中心逐步东移,最后都城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楚语对东方特别是江淮间的语言影响更大了。
两汉时期,江苏方言情况可以通过西汉扬雄《方言》的记载来了解。上文说过,当时省境偏西部西接淮河南北为江淮方言区,其他是吴方言区。这是因为《方言》记载词汇的流行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