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问什么管吃饭叫打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08:56:52
RT

京津一带行路途中吃便饭叫“打尖”。但经考证,发现“打尖”应该是“打火”。
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11记:“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曰中途为住宿之间,乃误‘间’而为‘尖’也。谨按《翠华寻幸》,谓中顿曰‘中火’。又见宋元人小说,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误为‘尖’也。”
这在小说和杂剧中也俯拾即是。《水浒传》第60回:“且说吴用、李逵二人往北京去,行了四五日路程,每日天晚投店安歇,平明打火上路。”《说岳全传》第8回:“当下牛皋、王贵将带来的家伙,团团的寻着些水来,叫众庄丁打火做饭。”元王实甫《西厢记·楔子》:“〔仆云〕天明也。咱早行一程儿,前面打火去。”

“打尖”是指人不守秩序而插队的行为,我们广府人也会称之为“兼队”或“尖队”。“打尖”、“尖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但其中却有大大的“学问”。
不才讲的“大学问”当然不是指如何去插队、怎样插得快之类的歪学问啦,而是指“打尖”、“尖队”这两个词语本身的语言文学渊源:“打尖”和“尖队”中的“尖”其实并非本字,而是后人讹传安上去的,它们的本字应为“櫼”(音zim1)。
“尖”(音zim1)字,本身的所有意思中没有一个与“插入”相关的。尽管存在着“打尖”这样一个词,但也并非“插队”之意,而是“歇息”之意。“尖”出现有“歇息”这一意思,是在清代以后,以此又出现“打尖”一词。《红楼梦》第十五回:“忽见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这里显然不能解释为请“他”去插队了。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版的《红楼梦》一书,亦将之注解为:“在旅途或劳作中间休息、饮食,俗称‘打尖’。”同样的例子可见于《老残游记》有一句“我已打过尖了”;《儿女英雄传》里也有:“说着便告诉店里,我们那里尖,那里住。”当中的“尖”、“打尖”皆为“歇息”。可见,“打尖”不可能解作“插队”,而该解作“歇息”才对。

(1) [make a brief stopover;have a snack;stop for meal when travelling]∶旅程中间的短暂停留(休息或吃饭)
倘若在平时行军,遇着这样好的地方,应该命人马停下来休息打尖,然后再走。——姚雪垠《李自成》
(2) [topping;pin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