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中无后坐力是怎么实现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4:27:16
就是什么无后坐力炮.坦克是怎么实现的

无后坐力炮是靠后喷的火药气体消除后坐力的,因此炮管后部必须是开口的。无后坐力炮多用滑膛炮管(有膛线的无后坐力炮其弹丸上只有弹带与膛线作用),炮弹的初速低,靠弹丸的爆炸对目标进行作用。
  即无后坐力炮炮弹出膛速度很低的,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见肩扛式火箭筒内炮弹初速度就很低的,它不像子弹那样的需要极高的初速度。
  我们由物理学的冲量定理可知,在单位时间内所受的后坐力,大小等于射出炮弹的质量乘以速度,这里的速度就是很低的初速度,可能5m/s,所以是很小的。但并非完全无后坐力的。

  炮弹离开炮筒后由于发动机开始工作,提供加速度,炮弹的速度就越来越快,临近目标时候就会达到很高的速度,可能是100m/s. 数据都是我估计的,不一定准确,只是想说明问题。

  其他资料:

  世界上第一门能够消除后坐现象的火炮是由美国海军少校戴维斯研制的。戴维斯的设计思想非常独特,他把两颗弹尾相对的弹丸放在一根两端开口的炮管内发射。射击时,向前射出的是真弹头,另一颗向后抛的是假弹丸——铅油质的配重体,使其作用力相互抵消,从而使炮射不发生后坐。抛射出的配重体散落在炮尾后不远的地方,射手避开了这个危险区就不会受伤害。戴 维斯于1914年发明的世界上第一门无坐力炮人称 “戴维斯炮”。
  “戴维斯炮”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人们对它进行了改进和发展。1917年,俄国人梁布欣斯基取消了配重体,直接用向后喷出的火药气体来进行平衡。这样,抛射固体配重体的后半截炮管也就没有用了,使无坐力炮的炮管缩短了一半,此后,英国的库克和苏联的特罗菲莫夫、别尔卡洛夫、库尔契夫斯基等人对无坐力炮作了新的发展,在炮管的尾部安上喷管,使流过喷管的气体速度增大,从而减少喷出的气体量。1936年,梁布欣斯基研制出一种75.2毫米无坐力炮,这是世界上正式装备部队的第一种无坐力炮。无坐力炮的第一次实战应用是1941年的苏联—芬兰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年代,无坐力炮在各国军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改进。无坐力炮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于伴随步兵作战。但后喷火焰大,易暴露。它主要用于近距离射击坦克等装甲目标。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反坦克导弹和单兵火箭的发展,已大部分取代了无坐力炮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