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反富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的理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14:47:19

粮食问题不仅是吃饭问题、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事关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国家安全、政局稳定。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到2006年底,已降为18.27亿亩,10年间净减少1.2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已降到1.39亩,全国已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而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城镇化进程尚未过半,尽管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耕地继续减少的趋势仍难以扭转,每年仅建设用地就至少需要新增400万亩。
二是耕地质量下降,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3。据有关部门对10个省的调查分析,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比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0.35个百分点。
三是淡水资源短缺。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约为215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总体上严重缺水。东南沿海等地区水资源条件较好,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快于全国,一方面是集聚的投资多,吸引外来就业人口多,另一方面则是耕地减少的多,粮食生产能力下降多、粮食需求增长多。2005年东南沿海10省市的粮食总量比1998年减少307亿公斤,即减少了17.6%;其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也由34.02%降至29.67%。我国历史长期形成的“南粮北运”格局已被“北粮南运”所代替。由于粮食生产是耗水产业,将粮食增产的重任交由水资源更为短缺的北方来承担,其可持续性如何,还需深入研究。
四是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2006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8.48亿亩,仅占总面积的46.41%,病险水库占1/3,一半以上耕地仍是靠天收,每年农作物成灾面积高达3亿亩以上,损失的粮食超过350亿公斤。
五是受效益机制制约,农村劳力农转非、粮转非现象突出,种粮劳动力严重不足,特别是种粮大户后继乏人,且素质低,接受、推广新技术难。
六是气候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极端天气气候明显增多,加大了农业防灾减灾的难度。2007年1-9月粮食生产因自然灾害损失高达445亿公斤。气候变暖还明显增加了病虫灾害发生的频度、重度和防治难度。
七是粮食生产成本持续增加,现有的一些政策激励效应有所减缓。随着化肥、农药、农机和劳动力等价格的逐年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