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9:01:45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它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
(1)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废除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其发展的步伐
(3)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简答:

1、背最:19世纪中期,落后的农奴制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农奴制危机日益严重
2、时间:1861年
3、领导者:亚历山大二世
4、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5、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详细解答

1861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在农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打破农奴制的束缚。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度的腐朽性,加深了农奴制的危机。战争导致农民生活状况急剧恶化,1858~1860年爆发的农民暴动和起义总计近290次。在农民反抗运动的推动下,以A.I.赫尔岑、V.G.别林斯基、N.G.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同自由主义者在解决农民问题上展开了论争。由于当时俄国没有形成足以推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革命力量,因此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由沙皇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的。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 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和宣言。《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一般法令》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