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最缺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6:17:14
在物欲横流的当代,您认为最缺什么?
简述一下您认为的原因

不可忽视的“信仰”的缺失

  作者:闪电客

  “信仰”,一个抽象的词汇,而就是这个抽象的字眼,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一个执政党来说,它包含了执政理念和最高境界及最终目标;对一个国家来讲,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及国家未来走向。

  而“信仰”往往是以自然人为单位来展现,由执政党根据时代需求和民族传统归集成一种理念,最终形成一种国家意志,把人民引入到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用一种崇高的、无私无畏的精神去创造财富,去营造和谐社会,用小平同志的话说,叫做精神文明。

  回顾中国古代也有一种“信仰”理论,针对个人有女人要遵从三从四德、男人要顶天立地、人人要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等等,在治国方略上讲求儒家思想,世界大同,以邻为伴等。有些传统的“信仰”理念至今仍在继承发扬光大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合乎国情、民情的“信仰”理论,也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老三篇”,为新中国的领导干部提出了《为人发服务》的理论,为广大人民提出了《愚公移山》的一种时代奋斗精神,为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打交道撰写了《纪念白求恩》的精辟论段。这三篇巨著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尽管经济建设在这个时期处于探索阶段,发展比较迟缓,但不存在“信仰”缺失,人民有一种精神寄托。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署目的辉煌成就,不仅成功解决了十三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使一个相对落后贫穷的中国变成了世界经济大国,中国也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拥抱了世界,世界也在逐步接纳中国,随着经济的触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也在交往中逐渐渗透,这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人是“信仰”西方的价值观?还是继承东方人的价值观?在如今的中国,很多人都感到迷茫,在青年一代人身上犹为突出,因此产生了一种“信仰”缺失。

  谈“信仰”缺失这个话题,可能有些沉重,也可能有人认为是危言耸听,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更应该引起执政党的高度重视,反思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更是感觉到“信仰”缺失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可小视。

  深圳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