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中的hanna为什么不早点自学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0:53:49
既然女主角这么在意自己是文盲,为什么不在早些时候,一个人悄悄地自学呢。是为了情节需要吗

按小说的叙述,Hanna出生于1922年左右,那么当二战爆发,她成为集中营看守的1940年时,为18岁。Hanna最初是西门子工厂的工人,她视纳粹的征召如同平常的工厂招工,完全不懂政治军事,这样的女人,极有可能来自于饱尝生活困苦的社会底层,接受教育对他们而言,是件奢侈的不必要的举动。

要满足小说、电影情节的合理性,便不得不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为什么Hanna对文学会产生出浓厚的兴题(回答这个问题,也有助于理解她为什么在意自己不识字)?
2.为什么Hanna在入狱之前没有自学?

关于第一个问题:Hanna对文学的热爱,几乎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这种情感的来源,可以从Hanna与男主角骑车去乡下游玩,期间Hanna受到教堂里的赞美诗的感召,步入教堂谛听圣咏,尔后泪流满面看出来——她算是个教徒,她对文学的理解源自教堂中牧师的讲经布道和圣咏中的歌词。人的天性总归是趋于美好事物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首先,我认为她尽自己的能力自学了,她当看守的时候,让女犯人为她读诗,让年轻的情人为她念小说,她只是没办法认字;其次,八十多年前,知识不像现在那样普及,那样易得;尤其是对于一个从十几岁就进工厂当工人的女人而言,等到她蒙昧初开,知晓世事的时候,她已经在工厂里面干着粗重的活计了,她没有得到学习的机会;而当一个人年纪渐长,她羞于说出自己不识字的真相(她至死也没跟男主角承认过自己是刚刚开始认字,她的那些信件,不过是抒发她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学习任何事物,不管难易与否,都需要一个切入点,Hanna的羞耻心,反而成为她学习识字的一大障碍。最后,她在年过五十的时候,终于在监狱里获得自学的契机——图书室里那些熟悉的小说,卡带里那个熟悉的声音。

综上,我个人认为《朗读者》中的情节,还是符合人性特征的,有其发生的必然性,这也正是这部作品能打动人的原因。

分析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