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白居易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22:01:42
一:长恨歌中到底是 谁恨谁?恨什么?
二:诗中第一段是对李杨的讽刺,第二段开始却转为歌颂与同情,你怎么理解?
三:诗中描写的的故事与现实相比有些是虚构的,你怎么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做?
注意:请简洁点的,不要复制一大片过来,如果要看复制的我也有。

1.首先是作者对玄宗之恨,玄宗沉溺酒色,不理政务,致使国家山河破碎。
其次是玄宗痛失杨贵妃之恨,一生只有贵妃相知相爱,却不得已赐死,心中对众臣残忍,对自己无能,对反贼叛乱有无限之恨。
第三玄宗于仙境之中再见贵妃,却不能相留,对阴阳相隔之恨。

2.首先作者对贵妃的出现是“恨”的,是她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处于兵荒马乱之中,但一国兴亡有怎么嫩只压在一个女子身上呢?故而作者又显出文人的怜悯心软,转而对贵妃和玄宗的荡气回肠的爱情加以描写,此诗妙在国家世事大情的“恨”下又莞尔生出卿我千古之爱的生死离别之“恨”。

3.作者之意在于完美此段爱情,此二人之爱原本无罪,却因角色的不同终成悲剧,作者也以此表明统治者也是凡人,也会又爱情,对此段没有结局爱情作者也恨是可惜和遗憾,故借虚构以完美这段爱情。


恨是没有对象的.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就像牛郎织女天人相隔的恨.
也有一解作《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对李杨的奢华生活极尽讽刺,这是为后文导致"长恨"的安史之乱作铺陈,作者既为汉皇重色灭国感到可惜讽刺,也为李杨二人的感情而理解同情.

一定的虚构能使诗作更有文学韵味,玉环成仙,仙人重圆这是构想出的完美结局,也与长恨的现实作了对比.这是诗人的感情所致.这让正如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史,也是诗,是文学作品.

这些是我参考后自己总结的 希望能帮上你~

王安忆(女)(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

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年入向明中学读初中。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人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调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任编辑。1980年曾入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因发表短篇小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