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魏征为例谈一谈唐太宗是如何使用人才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1:01:22
初一下册
历史填充图册里的……
是正确答案吗?还是自己答的?……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实践去实现。首先,唐太宗认识到了统治者与人民是“舟与水”的关系,通过土地赋税制度的调整以“安百姓”。二是认识到了重用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三是加强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
  注意:用人和纳谏,既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又是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最初魏征是李建成的门客,忠于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并不杀魏征,却把他叫来,魏征当时说,如果当时太子听我之言,早早杀掉你,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事情了。但是唐太宗并没有生气,而是问他,愿不愿意跟随自己。最终魏征跟随了唐太宗,并且成为唐太宗最好的谏臣

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