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出自何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1:55:30

魏源(1794—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县(今在隆回县)金潭人。其祖父魏至顺,因变卖家产救邵阳县全县灾荒而使家道中落。魏源在幼年时代家境已经贫寒,这就使他与中下层社会有较多的接触,了解更多的民间疾苦。魏源九岁时应童子试,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出“杯中含太极”嘱对。魏源摸着怀中的麦饼对说:“腹内孕乾坤。”令考官大为惊异。嘉庆十五年十六岁时中秀才,道光二年二十八岁时中举人,至道光二十四年五十岁时方考中进士,历官江苏扬州东台、兴化知县,高邮知州等。
  魏源反对脱离实际的“心性迂谈”和“玄虚之理”,提倡“亲历诸身”和“验诸实事”,认为人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与行动取得的,即使有聪明的天资,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也不能获得智慧。后天人为的努力,完全可以改变天资的自然差别。他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人可易为上智,凡夫亦可祁天永年;造化自我立焉。”魏源完全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又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他认为,现代人的经验比之古代人的经验重要,“身教”也比“言教”重要。他把人的认识比喻成“水”,把客观事物比喻成“盂”,认为“水”须随“盂”的方圆而方圆,人的认识也必须随“古今”、“南北”的不同,而“设身处地”去加以考察,才能使认识符合“古今”、“南北”的不同情况。他反对凭空虚构理论,认为:坐在屋里谈的空道理,拿出去实际检验,“其效者十不三四”。在认识的问题上,他认为:“独得之见”不如“众议参同”,“合四十九人之智,智于尧、禹。”人们的认识必须相互补充,相互切磋,相互综合。以上是魏源在《默觚》一书中反映出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默觚》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他说:“一生变,变生化,化生无穷。”、“气化无一息不变者也。”突出地讲到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变易进化的观点,他说:“天下物无独必有对”,“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还表露出一些“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思想,魏源认为:矛盾的相克和互相转化,必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这是他主张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他强调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指出:做事是否恰当,要靠思想是否正确;但“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即思想的正确与否,必须受所做的事的检验;他把这两者的关系,生动地比喻成秤与物的关系,指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