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溺爱,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22:05:35
随着大学生的逐年增多,和金融风爆的席卷,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多年

了还没有稳定的工作,心理压力非常大。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有个大

学女生,因为不堪就业压力自杀了,大多数人都觉得这种女生不值得同情,还

有人说这就是父母溺爱的结果。

我都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溺爱”两个字,80年代后出生的人,大多

都是独生子女,哪个在家不是被父母捧着,护着,而且家境越好的家庭越明

显。

但是到了社会,有些人凭着自身性格,家境这方面的优势,很容易地就能

找到好工作,而有些人却始终找不到一个安定的归属,以至情绪低落,然后所

有的人就开始指责那些情绪低落的人,什么心理素质差啊,从小苦吃少了啊,

父母娇惯了,溺爱了……什么罪名都落到我们头上了。

为什么没有人敢去说那些有父母开道的人,难道他们就没有父母溺爱,他

们从小就吃了很多苦。

同样的父母的爱护有加,为什么我们的父母就成了罪人???

这不是什么溺爱,更不是什么从小苦吃少了,你仔细想一想,现如今找工作谁不是凭借背景,父母家产,人脉来找位置,真正凭能力找到工作的人实在凤毛零角,这是机制造成的不公平竞争所导致的。

是啊,只是或许他们没有承受过如此大的压力!

这怪不得任何人,同时跟没个人都有关系。有人好就会有人差,有人能力强就会有人能力弱,这些东西是比较出来的。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每个人都因为不同的经历有自己的特性,而我们看别人,对待别人时其实都是按类似的标准衡量人,无形中否认了人的特性,很多人一辈子都是在别人的阴影下!有人选择接受,有人选择对抗。被我们认可的是选择去接受,而被我们否认的是选择去对抗,尤其是类似于轻生的对抗。这是由身边所有因素共同造成的选择罢了,没什么对不对的!

每个人的不同性格和成长的背景决定处事方式的不同。我们没有依靠,就只能靠自己付出加倍的努力。可是付出也并不代表回报。重要是平常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