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9:51:49
明代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一、明代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明代江浙地区棉纺织业的发达。
松江棉布泛指松江及其附近地区出产的棉布。松江府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在今上海市境内。随着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到元代成为当时棉纺织业中心。到了明代中后期,松江棉纺织品生产超出自给自足范畴,内部生产分工明确、普遍,松江已发展为棉纺织业生产中心城市。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二、松江布的发展及衰落
1、中国宋代,棉花栽培从岭南逐渐传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松江的气候、土壤等适合棉花生产,棉花种植业迅速推广普及。
2、元朝元贞年间,松江乌泥泾人黄道婆由崖州(今海南崖县)带回的先进纺织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松工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
3、明代中叶,松江府植棉业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土地大半种植棉花。同时,棉纺织生产也成为松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各乡镇几乎家家都投入了纺织活动。其时“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其中“卖不完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便逐渐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明清歌谣。
正由于不断地普及推广,松江棉纺织业日益兴盛,产量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松江棉布在全国声誉鹊。
4、松江的棉纺织业到清代开始退步,康熙时,棉布加工集散中心逐渐向苏州转移。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市场大量输入机制棉纱棉布,松江府首当其冲,棉纺织业受到致命打击。洋布盛行,至此,松江棉纺织业趋向衰落。

随着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到元代成为当时棉纺织业中心,到了明代中后期,周边嘉善魏塘的纺织业也随之发展,固有了这样一句谚语,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地域性的专业工商业市镇

明代植棉遍及全国,棉纺织业非常发达,正如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卷称:“凡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棉布逐渐成为平民大众的主要衣着原料。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扩大,许多棉纺织手工业中的城市和中心地区逐渐形① 《天水冰山录》,《知不足斋丛书》本。

① 参见陈维稷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