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后,解放战争前,为什么国民党的军队大部分在西南、西北后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23:22:38

1937年抗战前国民政府的统治区已不包括东北地区,华北的力量也比较薄弱,抗战后华北大部、华中一部被日军占领,共产党在华北的势力也不断扩张。抗战后期为配合盟军收复缅甸,打通对外的交通以接受美国援助,国军投入了相当多的部队,所谓五大主力中的新一军、第五军、新六军都是在西南战场及缅甸战场打出来的。由于美国使用了原子弹及苏联出兵,日本的投降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国军在正面战场的大反攻尚未全面展开战争就结束了,顾当时主力部队在西南、华中、华南、西北。

不是国民党军不想在中原,在江南,而是被日军给压缩到了西南西北这些日军势力达不到的地方
从抗日战争彻底结束到解放战争开始,一年时间都不到,虽然时间短,但是委员长也很快把军队从西北西南钓出来了,东北,华北平原上,不是有很多国军吗?所以我认为,国军在解放战争开始前,没有把军队都集中在西北西南

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华民国政府,属于国民党执政,国民党军队代表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对抗,由于军事力量不能与日军抗衡,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以至于中国大部分土地落入日军之手,即东南面的大半壁江山,只剩下西南、西北由国民党军队驻守,而共产党在毛泽东等领导下,在敌后开辟根据地,发展共产党队伍,搞抗击日军,打击了敌人,迎得了民心,最后得到了天下。建议你看下近代史就明白了。

国民革命军在抗战期间实行三分之一部队整训,三分之一部队正面作战和三分之一部队敌后游击作战的配置,并且部队轮流进行这三项工作。而且当时正面战场重点放置在滇西、缅北的远征军反击上,所以你说的期间国民党军队有接近三分之二在西南正面作战或者在西北进行整训。

被日军给压缩到了西南西北这些日军势力达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