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育心理学专业人士解答 ~非诚勿扰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3:17:36
在诗歌欣赏课上,王老师正在讲解诗歌中常见的“象征”手法,根据以往经验,他知道小学五年级学生很难理解这一抽象概念。他决定采用提问和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老师问:象征是什么?
一个学生说:象征是...,比如:好像..
另一个学生说:象征就是一个东西代表另一个东西。
大多数学生仍茫然不解
老师说:象征是指,比如戒指是婚姻的象征,心形是爱的象征,或者...
有学生插话说:五星红旗象征国家,绿色象征和平,鸽子也象征和平..
老师问:小明,奥运会的五个圆圈象征什么?
“象征...象征...哦对了,象征团结”
这样老师不断提问,自己举例和学生举例相结合,最终帮助学生理解象征这一抽象概念

假如你是刘老师:
1,从学生这些反应中,你对儿童的思维有何理解?
2,你将如何安排这堂课?
3,为了使教学与学生思维相匹配,你将如何“倾听”学生思维?
4,如何让学生对象征手法有具体的感受?
5,如果学生的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教学内容要求,你该怎么办?

五个问题啊,有点困难哦!
1、由于儿童的世界观还不完善,对这个世界认识不够,思维难免有局限性。他们会努力的把新事物与已知的东西相联系,但若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一般难以理解新事物,或对新事物产生误解。
2、其实,那个刘老师的做法应该是最稳妥的,因为儿童的思维局限是不同的,既他们知道的东西不一样,要让一个班的学生都理解,启发式的教学无疑是最好的。像那个说象征是一个东西代表另一个东西的同学,其实他是已经掌握了象征的大致意思(就算是一个大人,猛地一想,大概也想不出比这合适的解释),可他的说法明显让别的同学无法理解。
那怎么才能让别的儿童理解了,作为老师我们不可能知道每一个儿童对象征这个词的理解程度,那就不可能针对每个人提出他们能够接受的解释。所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就极为有用。让他们自己想明白。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缺点,作为老师我们将无法真正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是他们自己想明白的,所以他们有误解的可能。
3、人的思维是极为复杂的,就算是比较单纯的儿童,要真正了解也是不可能的。那我们只能大致的猜测他们是否对教的东西有正确的认识。
所以个人以为,我们不应该在一字一句上下过多功夫,而应注意整体世界观的教授。像两个观念差不多的人,我的一句话,你必然会产生与我相同的见解。
随着儿童世界观的慢慢形成,以前误解的东西也会正确的理解的。
4、同上,当儿童的整体构念产生后,他们自然能对象征产生具体的感受。
5、还是同上,个别没达到要求的情况是可以容忍的,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

清明节放风筝,池水清月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