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最后一排读后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17:11:52
2小时内给答复,快!!急!!!

第一个:
那天看《读者》,看到一篇与我们教育有关的文章,细细读完,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作家乔叶的散文《坐在最后一排》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过,作家“咬定”的是“最后一排”.由此进入童年的叙事,并紧扣“最后一排”塑造人物形象,抒写心理波澜,寄寓对老师和学生如何做人的双重省思。整篇文章显得紧凑而舒展,精致而大气。

此文运用变换词素的方法,让文章出彩。作者多处用"座位"这个词,或用有"座位"之意的其 他说法(如"坐在最后一排"),但是,只有一处用"位置"--白明老师对乔小叶说"这是你的位置"。这一个 词素之变,不仅显示每个学生在教师心中都有位置,而且凸显每个学生在教师心中都处在"向前"的位置。

对文中所写的好学生坐前排的做法,从激励教育说这是可以的,从事实上说,文中“我”正是因这种激励才进步;从人文关怀说,这对学生不公平,且从心理上刺激了学生。

文章很感人,但中国教育的问题也由此暴露无疑。我不禁要问:为什么老师对待学生不能够一致平等,公正?为什么优质资源得不到合理分配?为什么老师不注重整体提高而关注个别学生? 事实上公平,公正,平等的思想本来需要在小的时候进行迁移默化培养的,读完此篇,感动之余,又感到莫名的悲哀!!!

第二个: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坐在最后一排〉的文章,让我有感,所以我就写出了这篇读后感.
这个故事大概描述了一个小女孩叫乔小叶,她很自卑,后来她主动向老师说她要调到最后一排坐,因为坐在最后一排的人都是坏小孩,老师问她为什么 她说因为别人视力差,我视力好,但她没有告诉给老师听她是班中视力最差的同学,她和最后一排的同学无话可说,她想听课又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就这样滥竽充数了半个学期,后来她们换了一个老师,叫白明,倒着来读叫明白,也就是说她对每一个同学都明明白白.不久后,老师注意到了乔小叶,老师在有空时经常和乔小叶说一说语文的知识,在一次测验中,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