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响研究分析鲁迅狂人日记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01:16:52

尼采是存在主义的代表,其对于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有着过于悲观而赤裸真实的认识,于文章中说即人吃人,是对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极端象征.果戈里是一位伟大的讽刺与批判家.

  鲁迅先生塑造的“狂人”与果戈里笔下的“狂人”在对现实的批判上确有相似之处,作者都是借主人公狂放不羁、荒诞杂乱的言语写胸中块垒,倾吐不平与愤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日记体形式。但中外文学上的两个“狂人”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典型。前者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礼教斗士,后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俄国官场的某些黑暗,归根结底却是渺小的个人主义者。前者的“救救孩子”是要掀掉“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延宴”,后者更多的却是力图挽救自己于穷困潦倒的境地,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上述种种,正是鲁迅比果戈里“忧愤深广”之主要所在。鲁迅的《狂人日记》固然明显地取法于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鲁迅对旧世界弊害的深入发掘和彻底否定,使他的小说的现实主义有了极其丰富的历史内涵,与十九世纪一般的现实主义有显著的不同。

  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忧愤深广。它与果戈里的的《狂人日记》,在主题、人物、情节、风格、语言这些方面有什么渊源呢?从思想内容上看,都是把揭露、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制度,控诉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在于揭露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对人的迫害,对小人物表示同情;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揭露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呼唤年青人站起来拯救未来。相同之处是都带有普通人不同的狂人色彩。不同的是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写的单纯是个受迫害至疯的小人物,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写的是个反封建的战士。主要表现在:①发狂的原因不同。果戈里小说中描写了发狂的原因是受不住俄国官僚等级制度,失恋、对科长的女儿单相思、痛极至疯,是因为个人受压抑发疯。鲁迅小说中的狂人是反封建统治受到迫害而发狂,旁边人把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看作是疯话,把他的反封建行为当人疯子行为,是痛极至疯。②发狂的程度,发狂的表现不一样。波普里希钦的行为真正是疯子,如:他看懂狗写信……他以上等人自称,看不起下等人,认为自己是上等人,生活目的是为了当上校、将军,是只关心自己的卑微的小人物。鲁迅笔下的狂人是封建地主家的知识分子,敢于“成年流水”铺子上踹上一腿,不是因为个人私利而疯,不为世人所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