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身份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2 16:47:02
在古代 当了秀才有什么用?
如果没考到秀才可以直接考到举人吗?是不是必须先考到秀才才有资格考举人?

必须先考秀才,才可以考举人
考上秀才几乎没有用,只是进阶的基石
考上举人有点小用,

古代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历代都有发展。
明清科举制度有严格的程序化,大致分为4级:
1、童试(府、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初级,参加者称为“童生”中试后称为“生员”通称“秀才”,才能参加上一级的考试。
2、乡试(大比、秋闱)一共考三场,三考中试者称为“举人”才有资格参加礼部的进一步考试。举人可以直接接受任官。
3、会试(春闱、礼闱)也考三场,中试者称谓“贡士”,可以参加最高层的殿试,并取得做官资格。
4、殿试,由皇帝主持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无定额称为“赐进士出身”其余为三甲,称为“赐同进士出身”。

成为秀才后,社会地位改变(因为士农工商),获得了晋身统治阶级的资格。

建议去看《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

唐代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
宋代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明清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