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一些资料上说,崇祯皇帝勤于政事不贪女色,可明朝为什么亡于他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0:42:34

崇祯在有明一代,算得上是一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烂摊子,衰亡的征兆在他出生之前早已初见端倪。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他勤于理政,事必躬亲,常朝不停辍,召对时时举行,十七年来未稍懈怠,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崇祯最大的也是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识人的眼光、没有用人的气量,没有纳谏的气度,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用人不专,疑神疑鬼,更调频繁,惩处随意,搞得臣下畏首畏尾,离心离德,及至魂归煤山,陪他而去的只有贴身太监一人,愿为他的社稷殉葬的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崇祯即位之初,以雷厉风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贤。民间欢呼不已,《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圣人”,天下对他中兴明朝抱有极大的期望,然而因为他的多疑和刚愎,亲手的处死了大明的长城民族英雄袁崇焕,亲手的毁掉了大明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思宗以一己之力除去了魏忠贤显然让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产生了过高的估计。这样,他的自信就慢慢变成了自负,进而变成了刚愎自用。所以,他一方面成为明朝最勤政的帝王之一;另一方面,他的事事亲为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正如他自己所说,他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事事乃亡国之象。其中错杀袁崇焕更是愚蠢之极。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由于是南方人,思宗私下称他为“蛮子”。袁崇焕的才能体现在军事方面,即使是在他被杀之前的一段时间,思宗仍认为“守辽非蛮子不可”。袁崇焕“不爱钱,不怕死”,决定了他必然深受士兵们的拥戴,他的军队也由此成为明末最有作战力的军队。崇祯即位,任命袁崇焕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等于是将辽东的防务全部委托给了袁崇焕,信任可见一斑。但仅仅过3年,袁崇焕便在北京的西市被凌迟处死,然后传首边关示众。史学界对袁崇焕之死有多种解释,如“五年平辽”的夸夸其谈、擅杀毛文龙、党争的后遗症等,这些都是袁崇焕致死的重要原因。但是最终要了袁崇焕命的还是思宗的决定。仅仅3年前,对比3年前的平台召见、君臣面晤、赐尚方宝剑,真是天壤之别。其间的变化,真可以说明崇祯对袁崇焕由信任到怀疑态度转变。
崇祯三年(1630)三月十六日,崇祯帝命令将袁崇还凌迟处死,妻妾兄弟流放到福建。《明史·袁崇还传》说:“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袁崇焕一死,辽东的战局便无人可以收拾。因此,当崇祯三年农民起义声势明显壮大后,明王朝从此便陷入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