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着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2 18:46:21
1938年2月18日,是长沙临时大学在岳麓山下的最后一天,而这一天的上午,仍然有学生在上课。
闻一多先生来了!
依旧是那件灰色的长袍大衫,依旧是那条洁白的羊毛围巾,闻一多踏着文学院教授们少有的那种急匆匆的步伐,笃笃有声地走上了讲台,放下烟斗和茶杯,目光炯炯有神地环顾着每一个在座者。
“哦,都来了吗?”闻先生习惯地问了一声,并不等别人回答,就拈起一支粉笔,旋过身子,在黑板上写了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最后一课”。
写完题目之后,闻一多久久凝望着学生们,半晌之后,才掠过一丝不经意的微笑,很沉着地开口:
“同学们,今天,校方告诉我,这里有一堂国文课,由我给大家主讲。我今天要给大家将的,是一篇法兰西小说,名字叫《最后一课》。”
礼堂里出现了很短暂的交头接耳的议论声,旋即又平静,鸦雀无声。
“是的,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小说。大家上中学的时候,一定已经读过这篇小说了。你们的弟弟妹妹……如果他们今天还能有幸坐在书桌前头,也许此时正在读这篇课文。可是,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都把它读懂了?好吧,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大家静静地听,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普法战争时期,发生在阿尔萨斯省的故事。”
闻一多把课本递给了坐在前排的一位女同学。
虽然这已经四一个老掉牙的故事,虽然这位女同学的普通话当中,夹杂着明显的南方口音,然而,整个礼堂里没有一点多余的声音,每一个人都在凝神屏气,回味着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十分熟悉的老故事。
闻一多发现,礼堂门口也站了许多人,有的扒着门框,有的斜靠在礼堂的墙壁上,胆子大的已经溜进来,在后排的空位子坐下来,有的人刚刚打完预防针,衣服袖子还高高地捋着,他们也在凝神静气地倾听这位女同学朗读。在这些站着的人群中间,闻一多甚至发现,张伯苓也在其中,他正不断地用手绢擦拭着自己的眼镜。
那位朗读课文的女同学放下课本,悄悄地坐下了。教室里依旧一片寂静,偶尔传来几声咳嗽和唏嘘的声音,有的人在不住地擦拭自己的眼镜,坐在角落里的女同学,偷偷地在自己已经湿润的脸庞上抹了一把。这时,礼堂门口,已经黑压压地站了很多人,久久不愿离去……
礼堂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军号声,可能是通知工学院的同学们去搬运实验器材,准备装车了。可是礼堂里依旧静静的,没有一个人

原创。。

闻一多先生讲演中关于“最后一课”的高亢呐喊,深深地震撼了我的灵魂。中国自古以来是多灾多难的民族,我不禁回想起胡虏,鲜卑,羌,金,八国联军,罗刹,大和,美利坚,越南……一个个暴戾贪婪的外国侵略者,一个个妄图统治巍巍中华甚至灭我中华民族的敌人。然而历史的血淋淋的事实默默地告诉我,中华是永远不会灭亡的,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不死的,无论多么艰辛,多么屈辱,多么贫穷,中华民族即使在被奴役被压迫的最困难时刻,民族的脊梁依然坚强挺立,五千年的文明也是五千年凝聚起来的民族魂呵。
闻一多先生没有在外族列强面前倒下,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口。虽然伟人离去,悲剧已远,但闻一多的每次讲演,都让我刻骨铭心激动不已。民族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像闻先生的精神,在困难面前,在敌人面前,永不屈服。即使闻先生倒下了,只要精神不被磨灭,还有千千万万的闻先生会站起来。欧洲历史混乱,没有经历过中华文明的分分合合,他们不是团结的。而中国,多民族的国家,却屡次在外敌面前联合了起来。没有任何人可以让我们放弃自己的文化,没有任何人会让我们上最后一课!即使有,那也必将是临时的,中华有闻一多,也不止有闻一多!
如果说《最后一课》让我的民族观念得到提升,那么闻一多先生的这篇讲演,就让我的爱国热忱得以升华。回顾五千年,我不能忘却悲剧,然而,我是自豪的!

重复了!!!!提醒你有三个人问这个,我发现那个匿名回答者都回答了,答案一样,你们小心写重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