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国家被灭后各国的君主、贵族和官员是如何处置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06:14:41
最近在看春秋战国的书,好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灭国很多,那么这些被灭国的国君,贵族,官员是如何处理的?不可能都杀关吧!请问大家一下啊!
希望回答者可以讲得更细些,最好能举下例子什么的!不要就一句话!

秦王朝的统一沉重地打击了六国贵族势力,为进一步限制和防范这支旧势力的重新崛起,秦朝采取了以下六项措施:

1是杀戮,“豪俊”、“俎豪杰”西元前225年秦破魏国,魏王假投降立即被秦处死,公元前222年燕国被灭,燕王喜被秦军杀害。破魏后始皇下令追杀魏国各公子,一个都不肯放过。

2是迁徙流放。秦灭韩国后将韩王室贵族徙至下邑灭赵后,赵国贵族被迁到今四川广元南;楚国被灭后将楚之大姓迁到陇西;五国已亡徙天下豪强于咸阳十二万户;徙三万假丽邑,五万家于云阳;秦的隐宫刑徒者七十余万人乃作阿房或骊山,这七十余万人不是战争中捕获的俘虏便是战争后逮捕的政治犯,其中当然有不少是旧贵族。

3是将贵族降为奴仆。如秦破魏军后迁咎为家人,赵亡后赵国贵族多被降为“贱人”。

4是把缴获和没收于六国的武器加以销毁,于咸阳铸成铜人十二,置于宫廷中;将六国宫廷宝物和美人收于秦宫;下令毁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尽可能地消灭旧贵族的根据地;为控制六国旧境还修建了由首都咸阳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秦始皇多次顺驰道巡游郡县以示威强。

5对于分裂割据的思想进行坚决打击。“焚书坑儒”就是其典型代表,焚的书包括除自然科学、神学、原秦国书籍以及皇家图书馆收藏的书籍之外的所有百家著作,坑的并非全是儒生也包括一些术士和游士,因秦怀疑他们“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以古非今”引诗书而以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6是在原来山东六国的旧域内设郡以进行统一管理,加强对六国故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当秦定天下以后,残余的旧贵族已经完全失去了经济基础和政治依靠,于是有些人便降志屈身以求全,投降新政府。如七十博士和被活埋的诸生四百六十人,这中间当有不少这一类的人物。有些则迫于弹压,畏于酷刑,隐藏山林,潜心学术。如汉初传《诗》之浮丘伯、申公、穆生、白生,传《易》的田何,传《礼》的高唐生,传《春秋》的公羊等,都是这一类的人物。此外还有一些残余贵族,他们始终不肯放弃政治斗争,而又无力揭起反抗之旗,于是隐姓埋名沉入海底,以进行地下活动,企图作死灰复燃之举。如后来搏浪一击的张良,西楚霸王项羽,以及楚汉相持阶段十八个王中的半数,都属于这一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