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清真寺民族提问:各朝代的回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3:59:51

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伊斯兰教创兴于阿拉伯。不久以后就由阿拉伯经商路传到中国来。唐代宋代,海上路上交通发达,已有相当数量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商人留居中国东南沿海的城镇,其中尤以广州、泉州等处为集中,这些穆斯林商人久之渐成为中国一些信仰伊斯兰教、有特殊生活习俗的居民,其中有些则已汉化。
元代从今中国新疆及中亚、伊朗、阿拉伯东来的“色目人’,包括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成分,他们人众数量可观且分市极广。元代因为东来回回的数目之多,回教就很容易发达。同时,更因为回回在政治、军事、经济、学术上都有相当高的地位,回教便更容易昌盛。另外,回回在这时都不再以客人自居,他们已把他们的事业,在这块地上打下了基础,这样就使回教在中国生了根,并让回教在教外人中传布,而吸收新鲜分子过来。——引自《中国回教小史》(白寿彝)
所有以上民族、语言各不相同的人众来到中国以后,共同的宗教信仰使他们逐渐融为一体、加之在中国长期居住,接受汉语汉文和儒学影响,在各地与汉人、蒙古人等通婚.也吸收涵化了一些归依伊斯兰教的来自不同民族的穆斯林,到明代就形成中国的回族。
元末明初的回回与唐宋、元初有所不同。这时的回回,除保持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外,已吸收了汉族的不少传统文化,接受了汉语、汉姓;在服饰、生活习惯上与汉族略有不同,已开始中国化了。明代开国功臣,据说有不少的回教人在内。所部士卒中,回教人也很多。但这并不能免除明太祖对回教人的歧视。《明律》上规定: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现在已经由多位学者证明,明朝是回族穆斯林发展最快速的时期。 明代称伊斯兰教为回教,称其教徒为回回人。清至民国年间凡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统称回或回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民族确定了自己的族称,回回成为回族的通俗称呼。
清代西北诸省是我国回族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回民,大都聚居在彼此孤立的村落中,大者数百户,小者十几户。各村镇的居民,自行聘请阿訇主持宗教事务,形成为叫做“阁的木”的教坊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回民向教坊缴纳的“天课”日益增加,阿訇除用以生活外,还可动用购买土地,租给缺少土地的农民耕种。一些以宗教为职业的阿訇,开始转化为宗教地主。尔后,教坊制度又演为“门宦制”(花寺),由门宦教长管辖各教坊。教长子孙世袭。同治元年(18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