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门的 含义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4:55:00
我是学设计的

清华大学校门又称二校门,特指清华大学校园内的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二校门是为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因此,常被人们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

二校门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
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即西校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

春夏秋冬,年年岁岁,时光荏苒,矗立在校园主干道上的二校门,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它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

"文化大革命"中,二校门曾被摧毁,后恢复重建。

清华大学有多个校门,二“二校门”始建于1909年,古典西洋砖石结构,是清华大学最早的学校大门。它位于校园核心轴区的中轴线上是界定与区分校内外空间的标志,也是形成清华整齐严谨设计风格的主要元素。20世纪50年代为了便于校内交通的便利,曾把大门两侧的短墙拆除,只留中央主体部分,而十年动乱它却未能逃过劫难被“彻底砸烂”。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新的具有实际功能的围墙与校门,而“二校门”的历史纪念意义早已超出空间界定功能的简单范畴并上升到校园时空坐标的高度层面。早期建筑群所形成的标志性空间格局正因为它的缺失而影响了在空间形态与时间序列上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因此,为了保护历史校园的原有空间模式,90年代在校友的积极倡议与集资筹备下,学校依据原始图片重建并恢复了这一校园文化。现在的“二校门”已经成为新时代清华的标志性景观,它在完成自己既定历史使命的同时,也向人们讲述着清华的过去、延展着清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