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巫文化对楚辞的影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22:04:51

在历代楚辞研究中一直存在着用儒家思想去分析的倾向,而忽略了楚地的巫文化,或者没有正视巫风习俗的重要影响。然而,正是弥漫在湘楚大地的巫风习俗构成了屈原作品艺术特色的主要基础,正是那遥远而陌生的巫祭礼俗,赋予了楚辞独特而复杂的文化背景。
屈赋中无论是对灵均形象的塑造、神巫降陟的场面描写还是意象的运用以及男女比兴、浪漫情节等一系列艺术问题的处理上,都借用了巫文化的资源。
从诗体看,楚辞句式长短不拘,参差错落,这就使抒情达意更为透辟淋漓,扩展了抒情的容量。从语言看,楚辞多用楚语楚声,语言以绚丽多彩为特色,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出现。句中或句末多用“兮”字,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从诗风看,楚辞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情感奔放,具有浪漫之风。
楚辞是巫音废墟上开出的一朵绚丽奇葩,它是楚文化的产物,尤其受楚巫文化的影响,是楚巫文化与屈原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个性品质相结合的产物。

楚地有着浓厚的巫文化传统,那里的风俗信巫鬼,重淫祀。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指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九歌》就是楚国巫风祭祀的歌舞,屈原将它加工改编成楚辞。不仅如此,这种信鬼祀神而崇奉巫风的习俗,也极大地影响了《离骚》等作品的抒情方式和内容,为楚辞增添了浓郁的浪漫色彩。
浓烈的巫风培养了楚人对于神灵顶礼膜拜的虔诚情感和非理性的浪漫情怀。这种具有某种原始的宗教色彩的巫风与中原的理性主义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在中原地区进入“子不语怪、力、乱、神”[18]的时代时,生活在楚地的人们还在对着他们笃信的自然神祗虔诚地祈祷。当孔子将“黄帝四面”和“夔一足”作出极为巧妙的解释时,中原地区的神话文化或者宗教文化就已经被消解殆尽了,而楚地的这种宗教传统和神话传统却继续存在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一些边远地区,仍然可以看到巫风所留下的文化痕迹,由此,巫文化在楚文化中的影响力就可见一斑了。
接下来,我们便可以进一步探讨楚地的神话传统对于屈原的艺术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楚国由于巫风浓厚,使得神话避免了历史化的灾难,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原始神话。这些神话和原始宗教融为一体,渗透入楚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多种途径给楚国的文学以巨大影响。在楚地的神话系统中,神话人物经历了一个神的人化的过程,在最开始的原始崇拜中,神具有截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