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向的发展历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8:29:24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各发展历程。 需要有具体数据。

谢谢!

我常讲,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死也要死在农村,把我的骨灰撒在钱塘江里。钱塘江每天都会有潮汐,江滩是最危险的地方,但也是最有财富的地方。

当时钱塘江有4道大堤,也难以阻挡潮涨。60年代,我在钱塘江边修理自行车和农具,处所常常被潮水“光顾”。这就是我刚开始创业时的环境。

我1945年出身于农民家庭,初中未毕业就因家境贫困而辍学。为了生计,为了实现当工人的理想,1960年到县城一家铁器社当学徒。但60年代初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城市容纳不了太多的人口,我很快被精简回乡。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回到杭州萧山宁围公社。当时每人只有不到一亩地,种地根本不是出路,我就利用自己在城里工厂学到的技术给别人维修农具和自行车。

1968年,毛泽东讲,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969年上级要求每一个公社都必须有一个农机修配厂。我们正好抓住这个机遇,在公社名下,办起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从此名正言顺戴上了集体的帽子。

创业的艰辛和生活的坎坷,我总是把它看做人生的历练。从1962年到改革开放前,我把企业从铁匠铺办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优秀企业。

1980年,为了建立起从上到下的质量意识,我把43万元有瑕疵的万向节当废品处理掉了。但当时还没有实力去承担这样的损失,有6个月工资发不出来。但那时工人根本不讲钱,白天夜里连着干。那是难熬的一年。

从1981年到现在的20多年里,万向每月16日发工资,再也没有拖欠过。

1984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之前我所有的工作都不被认可,但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却都符合国家倡导,具有典型性。从此,万向进入一个新阶段。

我刚开始创业时是短缺经济,只要产品生产出来有人要就可以了。当产品供大于求的时候,就要解决“好”与“差”的问题。我们最初只解决“有”,而不能解决“好”。从1980年开始我们就搞专业化,把力量集中起来做万向节。

到1984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零配件供应商之一的舍勒公司第一次将我们3万套万向节推向美国市场。此后我们双方约定每年由万向提供20万套万向节给舍勒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