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2:24:21
有一个问题:
这首诗的题目从字面上是一首送别诗,为什么诗里写的都是景?
还有:
诗中有一句话:“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首诗写得是西湖六月的景色,也就是夏天,为什么还要说不于四时同呢?
还有:“白雨跳珠乱入船”其中为什么要用乱?
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哪位知道,帮帮忙,我很急的,明天就要上全区公开课!!!急啊,好的加分!!

杨万里的这首诗,脍炙人口,它把夏天西湖最具特色的景色,高度概括在28个字,或者说最后14个字中,引发人们对西湖旖旎风光的无限遐想,所以一般人们更愿意把它看成是写景诗,而不是送别诗。从送别的角度论,诗中确实丝毫看不出有一丝一毫送别的情感在里面,真正是别具一格。从来的送别诗,大多是依依惜别,恋恋不舍,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者劝慰叮咛,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或者送别言志,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还有送别时发思古之幽的,如“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而杨万里的这首诗,除了写的景色之外,他当时的心境,同样也可引发人们翩翩联想。是西湖早晨的景色实在太美,两人都被陶醉,以至于都无遐伤感?或者是杨万里本人性格使然,对于送别这类事看得很超脱,以至于没有必要去伤感?或者是两人灵犀相通,生性豁达洒脱,根本不把生离当作什么了不起的事,各人都只顾欣赏美景,不用去管儿女情长?抑或作者在荷花身上还另外有所寄托?不同的人完全可以从各自的经历或所好出发来体悟诗中的深意,不必泥于词句的表面,或者一种固定的解释。
至于“不与四时同”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理解,因为他想强调的,或者想突出的,就是说这时的景色是其他的任何时间都比不上,他最爱的就只是这个时候的连天碧叶和别样红的映日荷花。也就是说,这么赏心悦目的美景,还有什么时候才能有呢?无他,“毕竟”只在西湖的六月。
“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个“乱”字真是用得妙极。试想,夏天坐在船上,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点泼洒在水面,反弹似珍珠乱跳,雨脚如麻,雨点随风,乱纷纷飘入船中,你是什么感觉,用什么字来形容雨势,除了“乱”字,还有什么更贴切?
至于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又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反正是喜,不是愁,不是悲,再往下说,就是套话了,无非就是说,表达了一种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投身自然,并享受自然的一种情感吧。自己可以尽情发挥吧!
个人浅见,见笑了。